
**郭荣启(1917年2月6日-1999年2月18日)**巴中股票配资
郭荣启,原名郭荣起,是公认的最年轻“寿字辈”相声艺术家,年纪比马三立小了三岁;他是常连安的妹夫,而常俊亭(郭荣启的妻子)正是常连安的义妹。同时,他也曾是相声大师常宝霆的师父。
**早年生平与求艺经历**
郭荣启的父亲郭瑞林是范有缘(范长利)的弟子,属于“德字辈”相声演员,他曾收徒侯一尘、陶湘九等。在郭荣启年仅四岁时,母亲去世,而父亲常年外出工作,他便从小寄养在天津的外祖父家中。
1925年,郭荣启开始随李瑞丰(郭瑞林的师弟)学习相声。1926年,他尝试进行地摊演出,但由于经验不足,害怕上场,被李瑞丰打发回家。直到1928年,父亲将他送到联兴茶社,拜马德禄(马三立的父亲)为师,开启了正式的相声学习之路。1931年,他顺利出师,正式步入相声界。
展开剩余82%**逐步崭露头角**
1939年,郭荣启在天津声远茶社开始表演相声,并且向河北梆子名家韩俊卿学习。1940年,他进入北京的启明茶社,在常连安的安排下开始了与常宝霆的搭档生涯,最初担任捧哏,后来被常连安提拔为逗哏。
1941年初,郭荣启与刘宝瑞组成搭档,并受邀到北平电视台的“零点节目”演出。他们在一起演出了四个月,互为捧逗,这段经历让郭荣启迅速在相声界崭露头角。1942年,他创作的相声作品《打牌论》受到了观众热烈欢迎,成为他一生的代表作。
**事业高峰与健康困扰**
1943年,郭荣启到沈阳的公余茶社演出,并与朱相臣搭档。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,他回到天津继续演出,《打牌论》一度成为天津的常演段目,这使得郭荣启被戏称为“郭三元”。然而,由于长期过度劳累,郭荣启在1948年因积劳成疾,患上了肺结核并开始吐血,不得不暂时离开舞台休养。
1952年,郭荣启在天津与京韵大鼓演员孙书筠联合创办了“群声曲艺社”,并担任副社长。1953年,他加入了天津广播曲艺团,随后又进入了天津市曲艺团,致力于相声演出以及整理《钢刀子》《抢弦子》等相声作品。
1962年,郭荣启成为天津市曲艺团少年训练班的教员。同年,他与马三立、赵佩茹合作演出了相声《扒马褂》,该段相声的表演几乎成了“天花板”级的存在。1966年,他提前退休,转为专注于相声段子的整理工作。
1981年,郭荣启时隔十五年后重返舞台,与马志存合演《绕口令》,令人倍感欣慰。然而,1990年他罹患了肺气肿并后续出现哮喘问题。1995年,他又不幸患上了帕金森病,但依然坚持从事相声段子的整理工作。1999年2月18日,郭荣启在天津逝世,享年82岁。
**艺术成就与风格**
郭荣启的相声风格以逗哏见长,功底深厚,擅长“说、学、逗、唱”四项技艺,尤其以模仿各类戏曲唱腔而著称。在《改行》《学评戏》等节目中,他能够精准模仿多种戏曲风格,且还保留了一些已经不再流行的唱腔。他的《卖布头》《拉洋片》等摹拟型节目,细腻地展现了旧社会的风貌,而《打牌论》中的人物模仿更是无可超越。
郭荣启并非天赋异禀的演员,但他努力刻苦,白天“听活”,晚上“顺活”,走路、吃饭、上厕所时都在默默背诵,许多经典段子就是这样积累下来的。《打牌论》从1937年到1942年,郭荣启经过五年反复打磨,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。
他注重向同行学习,也乐于向后辈请教,谁的活好他就向谁请教,因此他才逐渐从一个年轻相声演员成长为一代宗师。为了养家糊口,40年代初期,他甚至每天白天在园子里表演,晚上还要为电台录音,最后过度劳累导致健康问题,1984年因为肺结核吐血,严重影响了他的艺术生命。
**与杨少华的“师徒关系”**
郭荣启的徒弟包括常宝霆、郭宝明、杜三宝、谢天顺、张宝如等,而杨少华则自称为郭荣启的徒弟,虽然郭荣启未曾正式承认过这一关系,但也未曾明确否认。许多人认为,杨少华并未真正得到郭荣启的正式收徒,这层“师徒关系”更多是出于郭荣启的同情,而非正式传承。
有传言称,杨少华曾与常宝霆等人有过接触,并在常连安的安排下认识了郭荣启。尽管杨少华在后来的访谈中表示郭荣启并未认可他为徒弟,但他凭借郭荣启的名号依然在相声圈内活跃,可能也因这种背景,郭荣启并未严肃要求他改正。
**与马三立的矛盾**
郭荣启与马三立虽然年纪相近,且同为“寿字辈”的相声艺人,但两人并无太多深厚的交情。两人之间的矛盾,主要源于以下几件事:
1. **郭荣启批评马家“剥削”**
郭荣启曾在一次演出中提到,“马家太能剥削人了”,这番话传到马三立耳中后,使两人的关系发生了裂痕。马家在相声界的地位一度较为强势,郭荣启的这一言论自然引起了马三立的不满。
2. **马三立批评郭荣启“不孝”**
1988年,马三立在姜宝林的收徒现场公开批评郭荣启,说他不孝顺父亲,品行不好。这是因为郭荣启的父亲郭瑞林早年常年在外,他与父亲的感情较为疏远,父亲去世时,郭荣启正忙于演出,未能亲自料理丧事。
**未完待续...**巴中股票配资
发布于:山东省